知識管理的智慧
加強機構競爭力 不能忽視的因素

在廿一世紀,「知識」和「智力」主宰人類和經濟發展,漸漸地取代過去數百年農業及工業社會依賴的勞力。香港面對著經濟轉型,以知識為本的經濟改變香港的發展形態。「知識經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應用與資訊激發上的經濟。「知識」的力量甚至凌駕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機構若要維持及加強競爭力,「知識管理」便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HKCSS Institute就著經濟發展的趨勢,與香港理工大學合辦了知識管理研討會 (2007年11月)及知識管理證書課程 (2008年5-6月)。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李榮彬教授與我們暢談知識管理。

何謂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個很有廣泛代表性的名詞。李榮彬教授認為,簡而言之,就是從鼓勵員工分享個人知識、組織學習文化開始,有系統性地將員工或工作團隊的內隱與外顯的知識經驗進行蒐集、編纂、儲存、分享、利用、增值、創造的循環過程。這些「知識」除了個人的心得技術外,還包括市場資訊、機構文件、甚至相關的報章刊物。Gartner Group更認為「知識管理為一種流程,藉由蒐集並分享智慧資產來獲得生產力與創新上的突破;它涉汲了創新、萃取與組合知識,以產出更聰明、更富競爭力的組織。」

機構能夠保存知識是否等於增值?

「知識管理」是近年來管理學界相當熱門的議題,受到各國學者及政府高度重視。教授說「知識」是一間公司或機構的無形財富,這「財富」很易因為員工離職或意外而流失。在香港,一個講求「成本效益」及「快速回報」的地方,知識管理也開始受到關注,政府部門(如香港警務處),社會福利機構(香港小童群益會),都開設有關職位。能夠保留知識等同保留人才,亦可讓機構內部員工分享工作經驗了心得,提升營運能力,緊接香港的快速節奏。

團結就是力量

教授認為「知識管理」所達到的長遠效益是難以單一量化的。再者,知識管理包括現有的知識再用和新知識的創造。透過將分散各地機構、員工的知識經驗和工作成果統一集合,提供容易查詢的介面,機構能夠減少組織資源的重覆浪費和溝通成本,蒐集的個案可集結個人經驗和心得留作日後參考之用。教授稱,透過集體創作和分享中,大家相互學習,共同分析,在機構及團隊內凝聚團結精神,對內提供了一個舒適、愉快與和諧的工作環境,樂於學習與分享的氣氛,同時間開發員工的潛能;而對外,長遠來說能加夠強競爭力,利於社會服務的發展。


網上平台 隨時分享

教授回想二三十年前,知識只能夠累積在員工的腦海中,無法有系統地記錄下來,即使能保存下來,檢索閱讀也非常繁複。雖然不少的機構管理者察覺到知識管理的重要,但仍無法確切執行。現在資訊科技發達,機構可以設立一個負責統一管理的「知識管理」團隊在網上提供一個資訊平台,可讓員工上載文件和討論問題。管理團隊要不時對資料作分類、整合、刪減或補充。教授建議機構應先積極培養員工有樂於分享的精神,機構可定期舉行比賽或獎勵計劃。此外教授也提到《周易》有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傳遞難免未能盡意和存有誤讀。在外國,有不少機構舉辦Knowledge Cafe Open Space Discussion的活動,讓員工們有一個舒坦寧靜的環境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意見,培養多聽多講的習慣同時也能擴闊視野,做到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令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與此同時,機構也能成為學習型機構(Learning Organization) 的最終目標。

談到要做好「知識管理」,教授認為要全靠機構員工們充分合作,鼎力玉成,道路可謂漫長而不易走。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長河當中,機構的發展將取決於知識不斷的累積與有效應用。「知識」和「智力」已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與生產模式;在未來,也將繼續影響機構發展的榮枯。

 

ProfLee

< 到進修與進步系列

2876 2470 / 2864 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