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服務的供應和經濟學
醫護制度最基本包括服務供應及融資兩元素。這兩個元素互相關連。醫護服務的質、量不但與醫護人員的素質有關,也與醫護融資有互動的關係。然而,因為篇幅所限,本文只會集中評論融資問題。
過去數年,政府已就醫護融資進行研究,各方提出多項不同建議。在分析香港需要何種新的融資制度前,讓我們先了解醫護問題的特點:
風險: 健康問題(如疾病、意外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所涉及的醫護費用更是難以預估,數目可能大至多數人無法負擔的程度。
社會公義: 現時香港醫護制度的價值觀是:每人只需支付小量費用,便可享用服務。如要維持這價值觀,新制度便需在保證所有市民可獲方便、負擔得起及公平的服務之餘,亦能改善其財務持續性,並能提升醫護服務質素。
風險匯集及逆向選擇: 基於健康問題的無常及醫護費用難以預估,此類風險最好是用風險?集 (risk pooling,亦即「保險集資」) 的方式處理。應該選擇私人風險?集還是社會風險匯集呢? 私人風險?集(即私人保險)有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 的問題,亦即健康較差的人比較願意買保險。保險公司為保障本身利益,會排除高風險者及有先前病例者,亦會提高保費。結果是最需要醫療保險的人買不到保險。
私人還是社會醫療保險?: 各國正實施不同類型的社會保險制度,亦有不同方法支付醫院及診所的費用。其中加拿大及台灣的制度較為突出,兩地均容許「錢跟病人走」,讓病患者自由選擇醫護提供者。這安排令服務提供者願以優質服務吸引病人,同時節省開支,以便獲取利潤。美國式由僱主提供的私人團體醫療保險制度以昂貴的保費換取高水準的醫療服務。然而昂貴的保費也讓四千五百萬美國人買不起醫療保險。由於私人團體醫療保險種類繁多,據估計保險公司及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行政費用佔受保醫療費的30%,遠超過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下的行政支出。
續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