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由於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是很多市民唯一能夠依賴的安全網,政府向其作財務承擔是責無旁貸的。而政府在醫療改革過程中,必須考慮五大原則:公平、服務選擇、服務可近性、成本控制及服務質素。政府只有透過推動市民參與、開誠布公,並且保證其承擔,才能令醫療改革向前邁進。
醫療政策發展
在檢討香港醫療政策的時候,應該理解到香港在提供醫療服務的社會背景及理念,而不應單看現存的醫療系統問題。
香港的醫療制度一向被認為是個較「公平」的制度,背後源自一個原則,就是「沒有人會因為金錢問題而得不到適當醫療照顧」。這是本港恆久以來的醫療價值觀。這個醫療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社會經濟背景,亦是一個社會安全網。在沒有健全的退休及職業保障下,現時的公共醫療保障是很多市民唯一能夠依賴的安全網,亦是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元素。任何醫療政策檢討都應該考慮到這一社會背景。
以往檢討的缺失
面對人口急劇老化、醫藥及科技成本急升,以及公營醫療質素及輪候時間等問題,香港政府在不同時期,都有將醫療改革列為施政議題。自八十年代開始,政府推出的報告書有:史葛報告、臨時醫管局報告書、90年基層健康報告書、9 3年彩虹報告書、哈佛報告書、2000年醫療制度改革報告書,以及2005年的「創建健康未來」諮詢文件。這些報告書及文件皆嘗試探討如何為香港醫療服務的政策、收費及系統作重要的改變,其中心都是環繞著解決政府長遠醫療開支承擔的課題。
在眾多報告的建議中,唯一落實的是於一九九一年成立醫院管理局,希望透過變革管理及引進新資源,解決長遠的醫療經費問題。醫院管理局無疑能夠成功地引進改革,改善服務質素及效率,但是之前希望開拓新資源的期望,則因種種問題以致落空。醫管局更變得完全倚賴政府資助。由於特區政府過往數年曾出現財政赤字,使醫管局面對嚴峻的財政及人手問題。因此,縱觀「創建健康未來」諮詢文件,各種建議都只是基於為政府及醫管局「止血」作出發點,而欠缺對本港醫療體系的全盤檢視,所以並不能解決本港醫療制度的基本問題。
續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