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融資制度的決策並不是簡單、清晰、直接的選項題。無論是那一種制度,其中所涉及的原則、價值取向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衝突。例如要控制成本,一些國家會減低入院率、縮短病人住院日數、引進日間手術,或是停止資助一些「不必要」的服務,這樣對醫療質素及服務可近性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在探求真正適合香港的融資制度時,不妨先回答一些基本問題,令決策更為全面,考慮更周全:
風險:個人健康、疾病、治療、醫護開支等風險,是否可以由一己全面控制? |
|
責任:面對健康風險,那應該是個人、家庭,還是社會的責任呢? 誰應承擔或分擔呢? |
|
負擔能力: 對具不同負擔能力的人來說,應該怎樣劃分各者的付費比例呢? |
|
損、益: 改革醫療融資制度,誰會得益、誰會受損、誰最需要社會援手? |
|
定位:醫療護理應該是社會福利、公共服務,還是盈利業務? |
|
角色:政府在醫療護理的角色,應該是服務供應者、策劃者、分配者,還是監管者? |
|
平衡:用者自付、能者多付、社會公平、政府的社會承擔等說得多了,實際應該怎樣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