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飯局後記
馬樂慧 - 荃灣官立中學(中六)

今天,我以精英義工的身份出席這個午餐研討會。早上十時正,我準時到達會場。進場前先要在場外的長桌子簽名,踏進會場只見十多張大圓桌和數個工作人員忙碌從事準備工作。我靜靜的坐在一角,眼見一個又一個,每天只會在報章上或電視新聞台上出現的『大人物』到場,我卻猶如一隻小螞蟻,雖然同坐一張桌子,但也不能找到共同話題,因為我只是香港40多萬個中學生的其中一個。

我腦子一直在想,覺得這場面有點熟悉。忽然間,想起來了!場面和感覺有如出席親戚的婚宴。

當我仍在懊惱應怎樣渡過餘下的三個多小時午餐會時,一位友善的姐姐坐到我身旁,主動與我打開話題,她問﹕「你好,我是ELSA,在學友社工作的。你呢?」於是我便告訴她,我是一位中六學生,主修商科。她接著便是問了一些我最害怕的問題,她問道﹕「你將來大學想修什麼科目呢?想做什麼工作?想做商界女強人嗎?』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滿腦子充滿思想的鬥爭,我既想創一番事業,又希望當義工來幫助別人。沒想到,聽過幾位講者的分享後,令我對人生的方向、目標和理想有了點想法,甚至開始對那些定位有了一些看法。

第一位講者是陳祖為教授,他分享了他對公民文化的看法。他認為一個公民社會應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警察,他們扮演著一個輔助者的角色,輔助我們成為守法和有禮的公民,讓社會文明得以持續運作。第二層是市民的參與性,市民和政府是相互影響的,在公民社會中,我們要蒹顧他人和自身的利益,也要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推動公民社會發展,從而打好實行民主政制的基礎。在這個過渡期,我們要尊重、聆聽和以平等態度對待別人。你還記得這些耳熟能詳的項目嗎﹖它們不就是市民經常向政府爭取的東西嗎?第三層是在多元化的社會下尋求共識。在這個商業社會裡,人們難免『利』字當頭。簡單如一所精神病院的選址,市民也會以自身利益行先,對項目加以阻擾。而我作為一個中學生,也感受到公民文化在香港未有積極地推廣,盼望政府能下定決心,積極從教育和社會兩方面建立公民文化。

第二位講者是練乙錚先生。眼見各行各業為了替同行謀福利,爭相進入立法會求一席位,究竟立法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現在的立法會有如一個綜合商會,那麼在界別以外的星斗市民的福祉又有誰去為他們作爭取和作維護呢?於我認為,所有進入立法會的都應該是以公民身份進入,而不是以漁民、工人或律師等身份,因為功能組別所推選出來的代表非但不等於均衡參與,更重要的是他們所爭取的利益不會是為普羅大眾,而是為其所屬的功能組別。

接著的講者是我最敬佩的女強人何秀蘭女士。她指出即使是以非牟利機構的名義,有時也會間接替贊助商作宣傳。它們為了向贊助商交代,保障財政來源,維護界別利益。我盼望有一天可以把界別利益可以轉化成為公眾利益,把利益的所有回贈給有需要的人。此外,沒想到市民從市區重建中,學會了對知識的掌握。整個爭取的過程是通過分享知識和經驗,這種做法成為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好方法。值得學習的是,我們應超越組群利益,以關心整個社會為誘因,讓社會得以在零受損下繼續發展。

在這個午餐會上,各人有著不同的背景和身份,但人人平等,因為我們都背負著一個共同的身份 — 公民。可能有許多人仍未察覺自己擁有這個身份,但某程度上,他們已在論壇、遊行或電台等各個平台上體現公民身份。他們會抱不平,在文化、政策和制度上用批判的態度提出意見。這一刻,我感到自己是這個公民社會的小齒輪,肩負起重大的責任和義務,要積極推廣公民文化和參與公民活動,令意見得以互相交流,從而建構一個人人得以平等的民主社會。

最後,ELSA給了我一個答案,我亦會朝著這個目標進發-社會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