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人士在港居住新看法
梁柏濤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中六)

香港乃是馳名海外的國際社會,我認為這種說法除了反映香港的國際地位外,也體現了香港有相當數量的外藉(非中國藉)人士居住的事實。除了歐、美人士外,不少東南亞,例如﹕尼泊爾、印度、巴勒斯坦等少數族裔人士也來港定居,甚至是在香港落地生根,誕下了下一代,成為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在這次訪貧活動中,探訪了一個少數族裔家庭,得到了一個對少數族裔人士在港居住的新看法,也反思了他們在港生活的權益問題。

在探訪活動中,我和組員們的對象是一個尼泊爾裔家庭。雖說英語並非尼泊爾人的主要溝通語言,但在探訪期間我們也在語言上各讓一步──以英語來交談。這個小動作也令我體會到其實只要雙方願意行出第一步,問題也變得容易處理。

訪談中,受訪者訴說了自已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各種困難,這大多數是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其次便是「岐視」問題,受訪者表示她曾經在街上被警察要求當眾打開袋子作檢查,而當時提出要求的警察並沒有作任何合理解釋。面對這種情況,除了令人尷尬外,更令他們與社會關係惡化,假若類似事件不斷發生,而社會又不正視這些問題,試問少數族裔如何能夠在港安居樂業呢?

此外,我亦問過受訪家庭附近的店鋪,問他們對住在附近的少數族裔人士有何看法。當中所得到的評價也是好壞參半,有的說為他們生意上帶來不少麻煩、有的說能夠與少數族裔人士建立正面關係。我認為這些問題也是建基於香港市民甚少與少數族裔人士溝通而引致。除了義工團體外,普通市民是極少主動與少數族裔人士交談。在欠缺文化及生活習慣差異交流的情況下,可能加深彼此間的誤會,引來更多的問題。

這次訪問,的確讓我了解到社會對少數族裔人士還有好多可做的事,比較安慰的是早前定立了【種族岐視條例】,雖然實際可行性仍是未知之數,但這總算是社會為少數族裔爭取利益的第一步。

最後,我希望香港社會各界人士能夠再給予更多的空間和包容予少數族裔,幫助他們真正融入香港社會,令香港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