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生產 – 消費」關係 - 雲南城鄉合作項目的構思
楊錫聰、古學斌 -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雲南城鄉合作項目已進行兩年,是由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與中山大學社會學及社會工作學系的合作結晶,項目地點分別在雲南東南面的壯族山區小村落及昆明一個靠近市中心的小社區。中國大陸的社會工作近年急速發展,但卻缺乏實質本土實踐經驗的支持,這情況在農村社會工作更為明顯。況且,社會工作專業是西方現代化及城市發展的產物,農村在社會工作只處於非常邊緣的地位。然而,中國是有九億農民人口的國家,農民生活的安穩是全國穩定發展的最佳保證。

改善農民貧困狀況,促進農村生計的可持續發展是關心及從事農村發展工作人士的共同願望。可惜,農村發展計劃一直面對以下多重的挑戰,令計劃的成效受到極大的限制: 一、 發展計劃的視野一般只放在農村,農村問題被孤立地處理,忽視城鄉之間的矛盾對農村問題的負面影響,農村的貧窮及農民的不安顯然不單源於資源的貧乏,同時亦因為農產品價格受壓、中間剝削,貶抑了勞動價值及擴大物質生活的差距。沒有城鄉之間的共同合作,農民單方面的努力只會事倍功半; 二、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一九八七年提交的『我們的共同未來』報告已清楚表明,『經濟發展』沒有配合『環境保護』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只會造成貧富兩極化,貧窮人為生存唯有進一步破壞生態環境,製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問題。然而,三者之間應如何配合呢?這問題一直缺乏深入探討; 三、 科學發展理應促進人類生活的改善,但不少的農業科技卻反過來加劇農民的困境,例如化肥、農藥及種子改造雖然讓產量增加,但化學物質卻影響食物安全,大規模單一生產亦造就很多環境問題,而且令農產品成本高漲的同時價格卻受壓。什麼的科學技術才可以與農民生活結合起來讓他們真正受惠就有探討的必要。

上述的挑戰,再加上如『圖一』顯示的種種問題,必須得到突破,可持續生計才可以得以實現。

我們深信,突破困局的關鍵,在於『另類市場』的建立。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一個『公平貿易』的平台。這平台重要的地方,是促成一種互惠互利的『生產-消費』關係。什麼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共同利益所在呢?這當然是生活與健康。生產者需要一個能反映他們勞動成果及維持生計的回報,消費者需要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可惜,在傳統市場裡,參與其間為的只是利潤最大化,『生活與健康』除非能夠衍生商業利益,否則在非人化的市場中是不被重視的。要突破這個矛盾,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的合作就非常重要及必要了。農民與城市居民再不是二元分割的關係,不是落後與現代、貧窮與富有的關係。農民不是扶貧的對象,他們有能力生產出無污染、天然的食品;消費者不是被動的購買者,他們只要支持農民生產及通過監察生產過程,就可以獲取安全健康的食物。『互惠互利』,表明生產者有責任為消費者提供安全食物,消費者有責任為生產者提供合理、有尊嚴的回報,這樣雙方通過合作,就可以達成『生活與健康』的基本權利。

『公平貿易』平台的建立,不單把生產者與消費者連繫起來,同時亦促成『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及『環境保護』的結合,達至可持續的發展。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合作,讓生產者明白到環境保護直接與生計掛鉤,環保意識必然提高。同時,減少農藥及化肥的使用,其實必然牽涉到文化的保護,因為傳統的農耕方法本身就是有機及生態的,只要擺脫單一大量生產的需要,傳統智慧及技術的作用就有發揮的空間。當農業生產得到合理回報,傳統知識又有存在價值的話,農民的自我認同及自信心才有機會得以提高,仰慕城市生活出外打工就變成不是唯一及最好的選擇,農村出現的社會問題才有可能得以舒緩。『圖二』正是嘗試把這種互為影響的複雜關係描繪出來。

要搭建公平貿易的平台,無疑是一個新的綜合發展的嘗試(圖三)。綜合發展的努力在於三方面: 一、 跳出農村社區的框框,到城市社區進行組織消費者的工作,並促進兩個社區成員的合作; 二、 不單促進農民經濟生活的改善,同時亦造就環境保護、傳統文化保存及社會問題的改善; 三、 讓科學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有機會共同合作,協助農民解決在生產轉型過程中面對的種種問題。

明顯地,新的綜合發展的嘗試,正是要面對前面提出的三點農村發展項目過去面對的挑戰,並希望為中國農村發展尋覓出一條可行而且是可持續的路。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