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背景
為了貫徹特區政府「老有所為」的安老政策目標及1999年國際長者年,社會福利署獲獎劵基金資助一千一百萬元,於1999至2001年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老有所為活動計劃」。
主要目標如下:
協助長者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及鼓勵他們參與社區事務和幫助有需要的人士;
l. 倡導關懷長者的社會風氣及鞏固「敬老」的價值觀念;
2. 鼓勵長者及其他年齡人士加入義工行列,支援和服務其他有需要的長者;
3. 向公眾推廣老年等同「金色年華」的意識。
研究目的:
1 「老有所為活動計劃」諮詢委員會特別成立「計劃」檢討工作小組,並委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鄭之灝博士為該工作小組召集人,負責首年「計劃」的檢討工作。
「計劃」檢討的目標如下:
1. 「計劃」撥款申請的機制;
2. 評估獲撥款的 259 項活動計劃達致「計劃」目標的程度。
範圍
3 檢討工作的範圍主要基於 1999 年度獲撥款的 259 項活動計劃作出評估;所採用的評估方法包括了數量研究法(Quantitative Method)及質量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在質量研究法方面,我們合共進行了 10 次焦點小組面談,聽取工作人員、義工及服務受眾對所參與的活動計劃的意見及回饋。
4 在數量研究方面,我們合共寄出了 259 份問卷,搜集負責推行活動的工作人員對計劃目標、申請程序、青年及長者義工參與程度等意見。是次問卷調查合共收回191 份問卷,回收率達 73.75%。有關的統計資料如下:
活動性質 (表一)
性質 |
百分比 |
1. 延續學習 |
39.8% |
2. 社區參與 |
36.6% |
3. 義工服務 |
67.5% |
4. 和諧家庭生活 |
11.5% |
5. 跨代活動 |
51.3% |
6. 其他 |
11.5% |
活動形式 (表二)
性質 |
百分比 |
1. 講座 |
36.3% |
2. 工作坊 |
29.3% |
3. 旅行 |
24.4% |
4. 義工 |
64.9% |
5. 社交聚會 |
24.6% |
6. 嘉年華會 |
19.9% |
7. 其他 |
52.5% |
義工參與 (表三)
義工數目 |
8,452 |
長者義工數目 |
4,410 |
最年長義工 |
85 |
最年幼義工 |
8 |
受惠者參與(表四)
受惠總人數 |
86,176 |
受惠長者人數 |
69,066 |
受惠長者(行動自如) |
60,991 |
受惠長者(行動不便) |
8,075 |
調查結果
5 綜合在數量及質量兩方面所得資料,經分析後,主要的調查結果如下:
活動方面
l 93.2% 的工作人員表示其推行的活動能達到活動目標;
各項「計劃」活動的內容及性質方面均十分多樣化,能配合來自不同背 景、年齡的義工及服務對象的需要; 受惠者對活動計劃的滿意程度達 90.5% 。這表示所舉辦的活動能切合他們的需要。
義工方面
2 97.9% 的活動計劃有招募義工協助推行活動,當中 56% 是長者義工,這反映長者在整項「計劃」的參與程度頗高;義工來自不同背景及年齡組別,教育水平較高的長者義工一般負責策劃活動,而教育水平較低的長者義工比較傾向與青年義工共同合作,提供服務;
3. 較少在職青年參與義工服務;
4. 大部份的被訪義工均表示願意繼續參與義工服務;
5. 參與義工對活動的滿意程度是 89.9%。
受惠者方面
6. 有部份受惠者本身亦是義工;
7. 行動不便的受惠者較為喜歡一些實質服務,例如:陪診。
建議
8 「計劃」檢討工作小組就未來兩年「計劃」的推行,有以下的改善建議:
9. 加強「跨代義工」的概念,使家庭中兩代或三代間能有更多交往的機會,從而達至兩代共融,實踐「老有所為」的概念;儘早通知獲撥款機構有關申請的結果及撥款金額,以便有關機構能有更充裕的時間籌備及推行有關活動,尤其需要作出改變或調遷的程序;
10. 優先撥款給「護老者服務」及「跨代家庭關係的活動」;
11. 舉行「計劃」簡布會,向公眾推廣「積極晚年」及「長者積極參與社區」的重要性;
12. 提供更多機會給長者義工,參與不同層面及性質的義務工作,並制定長遠計劃,維繫及跟進長者義工服務;
13. 聯絡教育署,鼓勵學校聯同學校社工及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者,發動更多學生參與義務工作及協助推動長者活動,尤其在考試及暑假期間,使青年義工人手緊張情況可予紓緩;
14. 建議於下年度的檢討工作,對「計劃」參與者作更詳盡深入的剖析。
總結
1999年度的「老有所為活動計劃」已取得初步成果。「老有所為活動計劃」所訂
定的目標頗為長遠,要達到這些目標,實有賴各地區團體的鼎力支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