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人口情況
回最前
長者生活狀況
 |
獨居及只與配偶同住的長者數目由2001年的222,000人,上升至2006年的279,400人,升幅達26%。雖然目前大部分的長者仍與家人同住(約佔長者人口的74.1%),但獨居或只與配偶同住的比率卻有上升的趨勢,分別為11.6%及21.2%。 |
 |
按2008年中的資料顯示,大部分60歲的長者已退休,只有約12%仍在工作。根據2006年進行的統計結果,長者的入息中位數為每月$6,500
(全港個人入息中位數是$10,000),當中超過80%的長者是靠個人儲蓄維生。而2008年,超過18萬年齡60歲以上的長者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佔60歲以上人口的17%;此外,共有約48萬3千名65歲或以上長者領取高齡津貼,佔65歲長者人口的55%。 |
 |
然而,現時快將步入退休行列(45-59歲)的人士,相比上一代有較高的學歷,亦有更佳的經濟能力。他們當中逾半擁有中學或以上的學歷,1/3人擁有不同形式的退休保障。相比起現時60歲以上的長者,絕大多數(78.7%)只有小學或以下學歷,他們當中只有16%擁有退休保障。 |
回最前
長者健康狀況
 |
大部分長者仍然身體健康,但超過70%長者患有一種或更多的長期病患,最普遍的是高血壓、關節痛、眼疾及糖尿病。 |
 |
現時香港約有7萬名老年痴呆症患者。如果以現時人口老化的速度推算,預期至2050年,患者人數將大幅飈升至33萬人。而在7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約有22%出現認知困難。 |
回最前
香港安老服務
社會福利署於2000年11月起,引入「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採用一套國際認可的評估工具,衡量長者在護理方面的需要,從而編配合適的長期護理服務。2003年11月28日開始,中央輪候冊的適用範圍由津助的長期護理服務,擴展至一切長期護理服務旳申請評核,包括申請安老院、護理安老院、護養院、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以及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內的傷殘及體弱個案。認可評估員均為專業人士,包括社會工作者、護士、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他們需接受使用「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的訓練並取得認可資格,方可執行評估工作。截至2009年3月31日,共有2167位認可評估員。
社區支援服務
社區支援服務旨在協助長者盡量留在社區中安享晚年,同時為護老者提供支援。為了配合多元化的社區支援服務發展,未來的服務形式將以綜合模式為主。
服務種類 |
服務內容 |
政府資助單位 |
長者鄰舍中心 |
長者鄰舍中心是一種鄰舍層面的社區支援服務,提供一系列的全面服務,例如教育及發展性活動、義工服務、護老者服務、輔導服務、外展及社區網絡、社交及康樂活動、飯堂膳食服務、偶到服務等,以滿足不論健康或身體有輕度殘缺的長者,在心理社交及發展的需要。 |
115 |
長者活動中心 |
長者活動中心為社區內的長者籌辦社交及康樂活動,提供有關長者福利的資訊。 |
57 |
長者地區中心 |
長者地區中心是一種地區層面的長者社區支援服務,目的是讓長者留在社區安老,過著健康、受尊重及有尊嚴的生活,與及提昇他們社區參與度,同時亦推動社會大眾共同建立關懷的社區。長者地區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社區教育、個案管理、長者支援服務隊、健康教育、教育及發展性活動、發布社區資訊、服務轉介、義工、護老者支援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膳食及洗衣服務、偶到服務。 |
41 |
長者支援服務隊 |
以外展手法發掘區內獨居及有需要照顧的長者,為他們提供社區網絡及支援服務;招募及培訓義工探訪及協助獨居長者。 |
41 |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提供一系列以中心為本的日間照顧和支援服務,幫助身體機能中度或嚴重受損的體弱和癡呆症長者,維持最高程度的活動能力,發展他們的潛能,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協助他們在可行情況下在家安享晚年。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個人照顧、護理、復康訓練、健康教育、護老者支援、暫托服務、輔導及轉介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膳食及接送服務等。 |
58
(2,234名額*)
*08-09年度修訂預算
|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 |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是為體弱長者、殘疾人士及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提供多種照顧及服務,並因應個案性質分成兩大類:
a) 傷殘及體弱個案
採用多元專業的模式,針對體弱長者的需要,向他們提供護理、個人照顧、康復服務及社工服務等。服務隊會根據服務使用者的受損或傷殘程度,為他們設計及提供一套有計劃及整全的家居及社區支援服務。
b) 普通個案
提供個人護理/簡單護理、家居清潔、護送、照顧幼兒、日間到戶(健康/家居安全)服務、購物及運送服務、膳食及洗衣等服務。
|
60
(28,600名額*)
*08-09年度修訂預算
|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
為身體機能中度受損的體弱長者提供一系列的家居照顧及社區支援服務,包括:護理計劃、基本及特別護理、個人照顧、復康練習、中心為本日間服務、護老者支援服務、暫託服務、24小時緊急支援、家居環境安全評估及改善建議、家居照顧、膳食、交通及護送服務等。 |
24
(3,700名額*)
*08-09年度修訂預算 |
長者渡假中心 |
讓長者(包括需要長期護理的長者)可以在郊外渡假,及與其親友可享受餘暇。 |
1 |
院舍服務
目 標:為由於生理、社會及其他因素而未能在家養老的長者,提供院舍服務,並照顧他們不同程度的護理需要。
服務種類 |
服務內容 |
截至31.3.2009
宿位名額 |
長者宿舍
(正逐步轉型至護理安老院舍) |
為能夠照顧自己,但日常生活中仍需要支援及諮詢的長者,提供集體住宿的生活環境、各類型的活動及照顧支援。 |
|
安老院
(正逐步轉型至護理安老院) |
為未能獨立在社區生活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服務,包括膳食、洗衣、有限度的起居照顧及社交活動。然而,對象並非依賴個人及醫療護理。 |
|
護理安老院 |
為健康欠佳、肢體傷殘或輕度精神殘障的長者提供住宿、膳食、一般的個人照顧和有限度的護理。 |
23,640
-
津助位:14,375
-
非政府機構自負盈虧位:2,644
-
政府買位:6,621
|
護養院 |
為身體較弱,未能在護理安老院獲得充分照顧的長者,提供醫療護理、康復服務及起居照顧服務。 |
|
安老院舍暫託服務 |
為需要若干程度個人照顧的長者提供暫時性的住院照顧,以減輕家人長期照顧的壓力,使他們可以處理一些個人事務或稍作休息。 |
於11間院舍提供11個名額外,所有受資助的安老院、護養院和合約院舍均可提供偶然空置的宿位作住宿暫託服務。 |
緊急住宿服務 |
為有緊急需要的長者提供臨時住宿及照顧服務。 |
23間院舍提供共65個名額。 |
|
回最前
未來服務趨勢
 |
回應新一代長者的不同需要 |
|
隨著新一代長者的教育水平及經濟能力的提高,預計他們將有更多不同的需要。他們會主動提出需要,對服務種類、模式、質素均有更多不同的要求。將來政策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因應他們的負擔能力,需要他們支付更多,當然,他們的要求亦會更高。 |
 |
建立長期護理系統 |
|
隨著體弱長者的數目增加,要滿足長者多方面的長期護理需要,不同的政府部門,包括健康護理、醫療、福利部門,將要更緊密的合作,提供跨專業的服務,建立一個無縫的長期護理系統。現時,我們將繼續推動更多的社區支援服務,以協助家居護老者在家照顧長者。相對而言,院舍服務將為體弱或在家缺乏照顧的長者而設。 |
 |
服務多元化 |
|
長者服務的種類將愈來愈多元化,當中有的是因應政策的改變,有的則是因應長者的需要轉變而出現。其中一個例子,是政府計劃把醫院營運的療養院,轉至社福機構手中。此外,近年在外國發展迅速的輔助生活居所
(Assisted Living Housing)——結合房屋與照顧於一身的退休居所,亦開始在本地出現。 |
 |
服務綜合化 |
|
未來,安老服務將向持續照顧及綜合化的方向發展,重整服務,為長者提供一站式、跨專業的服務,以便能讓長者留在家中或熟悉的環境下接受服務。推行中的項目及例子包括:安老院舍內的「持續照顧」試驗計劃,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各類長者社區支援服務的整合等。 |
 |
� 多元技巧訓練 |
|
隨著安老服務的綜合化,對員工的知識和技巧要求亦相應提高,他們需要學習及運用長者照顧所涉及的多方面知識和技巧,包括醫療護理、社區心理照顧等。 |
回最前
國際聯繫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geing (IFA) |
 |
國際老年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
 |
國際助老會 (Help Age International) |
回最前
( 2009年6月)
|